
教育兴则国兴,教育强则国强,身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成长的高校辅导员,深感责任之重。她们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、坚定的政治觉悟以及充分的专业知识,这样在平时工作中才能做到言传身教、为人师表。自2013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以来,王冰冰老师共带过会计系2013级会计电算化1、2和3班、2016级会计15、16、17和18班,2018级会计16、17、18和管理系2021级行政管理班、2022级行政管理2班、2024级人力资源管理1、2和3班近1000名学生,面对这些思维活跃的90后,甚至00后,她以“共情力+创新力”构建融合,使用年轻化载体开展思政教育,用“邻家大姐姐”式的关心,制定“一对一”疏导方案,“蹲下来”说话,用平等姿态成为学生们信赖的“成长同路人”。
在拼搏(中国)组织的各项培训学习中,王冰冰坚持认真听讲、积极思考,注意将理论与自身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,反复思考,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开展,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,同时不断提升自己,2016年、2017年先后考取心理咨询师三级和职业指导人员二级证书。2024年,取得副教授职称,2025年初,王冰冰前往菲律宾攻读博士研究生。在从事学生管理和团务工作中,她也多次荣获拼搏(中国)嘉奖、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团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,多次荣获共青团石家庄市委评选的实干兴石、发光青年、冀青之星标兵等荣誉称号。在工作中,她强化学生思想引领,创新思政工作品牌,为人师表,坚持原则,引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,促进学生成长成才,连续5年荣获石家庄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,2021年荣获河北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。2021年指导学生在全国互联网+大赛中取得铜奖。
一、以心换心,做青春路上的温暖同行者
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,作为辅导员,王冰冰始终坚信与学生同频共振的力量。记得一位2021级学生入学初便因家庭变故陷入抑郁情绪,整日把自己关在宿舍,拒绝与任何人交流。发现这一情况后,她没有急于说教,而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,得知他喜欢摄影,便主动约他去校园取景。一次次的并肩行走中,从讨论光圈快门到分享生活点滴,学生逐渐打开心扉。王冰冰为他制定了“阳光计划”,陪他参加摄影活动,鼓励他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美好。半年后,他不仅走出了阴霾,还在系部摄影比赛中获奖,他在获奖感言中说:“是老师和同学们让我知道,即使身处黑暗,也有人愿意陪我等待日出。”每年会有很多同学因为贫困面临退学或者休学的问题,王冰冰都不厌其烦,还多次前往学生家中,给学生或者家长做思想工作,为他们申请助学金、勤工助学岗位等。在她心中,辅导员从来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,而是一场用心灵陪伴心灵,用青春守望青春的温暖旅程。

还记得疫情期间,为防止疫情在校园扩散,学校不得以实行封闭管理。王冰冰全然不顾两个年幼的孩子,毅然投入其中,半月轮换,坚守岗位。在封闭的校园,她一面安抚同学们的情绪,控制舆情,一面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,转移大家的注意力。每每半个月轮换出来,收到孩子们问“老师,你啥时候回来”的信息,她都归心似箭。尤其是2022级新生开学时,由于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,为防止疫情扩散至校园,从全国各地来报到的新生,都要在宿舍进行为期一周的的隔离观察,王冰冰真正搬到了宿舍,做起了“临时家长”,从每天的报告体温,到一日三餐送餐上门,一箱一箱的盒饭,挨个送到宿舍门口,还要记得哪些宿舍有特殊需求,常常是送完餐就累摊在宿舍,饭也常常吃凉的,有时有的同学吃不饱,王冰冰就把自己的饭让给学生。不吃饭的时候,就看群里同学的信息,这个宿舍需要卫生纸,那个宿舍需要牙膏。都是生活必须品,王冰冰和同事们就一趟一趟送货上门,虽然辛苦,但每每看到宿舍门口贴着的:“感谢老师,共同抗疫”的温暖话语,她就觉得值得。王冰冰认为,这就是“爱”的力量。
二、润物无声,做思想田野的细心耕作者
思想引领如同春雨润物,需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心灵。针对00后学生特点,王冰冰利用“第二课堂”中的文体和实践活动,创新思政教育模式。如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,为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爱人爱社会的优秀美德,弘扬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精神,积极传播“学习雷锋、奉献他人、提升自己”的志愿理念,她同学生们在石家庄特殊学校开展了“我的世界,我们的世界”主题志愿活动,与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们完成了一场有意义的交流。志愿者们通过歌唱、折花等多种形式,与孩子们进行互动交流,同学们围成一圈,听着志愿者唱歌,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。同时,他们还组织了一系列折纸、做标本的小游戏,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关爱与陪伴,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。在游戏过程中,同学们跟着一起学,一步一步慢慢来,在成功做完一个作品以后,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无比灿烂,此次活动向公众传递了正能量,呼吁更多青年大学生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。

在世界读书日的时候,为提升同学们的阅读素养,培养同学们养成阅读的习惯,进一步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,树立勤奋好学、热爱阅读的良好风尚,王冰冰组织开展了“最美人间四‘阅’天”读书活动,学生代表宣读倡议书,号召大家勤读不辍、博览群书,从书中汲取营养、丰富知识、完善人格。她还组织学生深入石家庄市图书馆,借阅图书,陪伴各个年龄的读者在读书中增长知识,在读书中积累底蕴,在读书中感悟世界,真正把阅读过程打造成快乐的体验之旅、发现之旅。
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,王冰冰组织学生前往石家庄市问道康养社区,开展“银龄相伴,青春同行”志愿活动,不仅为老人们献上了精彩的节目,还与老人们亲切交流,关心地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,与他们畅谈生活琐事,耐心倾听老人们的故事和心声,以实际行动传承文化、服务社会。看着同学们由内而外的思想转变,才是她追求的思政教育的最高境界。
三、守望成长,做人生岔路的智慧引路人
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,辅导员的每一次引导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。王冰冰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,他成绩优异却对未来感到迷茫,在专接本、就业和创业之间犹豫不决。为了帮助他理清思路,王冰冰为他做了详细的职业测评,邀请不同领域的校友与他座谈,甚至亲自陪他去学校组织的人才招聘会上去应聘。经过两个月的深入探索,这名同学最终选择了创业,并成功申请了大学生创业基金。如今,他的公司已步入正轨,还带动了十余名毕业生就业。
还有一名让王冰冰印象深刻的学生,是2013级的一名同学。第一次注意到他,是在补考名单上,一学期的专业课,他挂了两科,听着虽然不多,但他却是因为一学期挂了三科,从2012级留级下来的,经过重修,又处于留级边缘。王冰冰一方面跟系部领导报备了这个情况,一方面准备跟他进行一次长谈。找他谈话那天,他把椅子挪得很远,像只准备防御的刺猬。王冰冰没提成绩,反而询问起他的爱好,得知他打的一款游戏后,王冰冰马上跟班长一起下载,成功跟他成为游戏好友。师生聊了两个小时的游戏,成功拉近了距离,直到学生离开办公室的前半个小时,才把耳机摘了下来。王冰冰和他约定,上课听课,能听多少听多少,课后陪他玩游戏。后来的一个月,王冰冰和他一边游戏一边聊天,在游戏里,学生带老师升级,在学习上,王冰冰陪他一起“打怪”,那个学期,学生完成了王冰冰给他的两个目标——带老师上分和没有再挂科。不仅没有挂科,同年他参加了会计证的考试,并顺利通过。毕业时,他给王冰冰老师发了个信息,他说,感谢王冰冰老师的“游戏搭子”,否则自己一定拿不到这个毕业证。

去年教师节,王冰冰老师收到一张特殊的明信片,来自毕业后成为辅导员的学生,她说:“您曾说引路人不是提着灯笼照亮别人,而是教会他们自己发光。现在我也在学着做那个‘提灯人’。”这句话让王冰冰老师热泪盈眶,原来最好的引导,是让学生在穿越迷茫后,也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。
四、自我提升,做教育事业的终身学习者
要给学生一杯水,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,更要成为源头活水。工作之余,王冰冰老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,先后参加了心理咨询师、职业指导师等培训,考取了相关资格证书。并指导学生在第十一届“学创杯”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中获得河北省一等奖。
2025年年初,王冰冰老师决定攻读博士,这对她又是一项不小的挑战。从时间管理上说,简直像是在走钢丝。白天要抽空处理学生的工作,像学生的日常考勤管理、宿舍卫生、思想教育、各类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等事务,繁多且琐碎,稍有不慎就可能疏漏。晚上和周末还得切换到在线“家长模式”,给两个孩子辅导功课、提醒饮食起居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,孩子生病或是遇到突发情况时,更是急得火急火燎……而博士学业要求极高,大量的语言学习、文献阅读、课后作业都需要连续且专注的时间,常常做到深夜,睡眠不足成了常态。文化与语言的隔阂也如同无形的墙。在国外的课堂上,教授的授课风格和学术讨论模式与国内有很大差异,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,不仅要快速理解专业术语,还要在小组讨论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,可有时即便心里清楚想法,却因语言组织能力有限而无法流畅输出,导致在课上和教授交流中感到挫败。此外,异国的生活习惯、社交方式也需要时间适应,孤独感时常在夜深人静时袭来。学业上的压力更是一座难以攀登的大山。博士阶段的研究要求具有创新性和深度,这对于已有工作和家庭牵绊的人来说,难度成倍增加。导师对课堂质量和研究进度的严格要求,加上日常工作中不时传来的紧急事务,让每一天都显得步履维艰。有时,王冰冰老师看着身边年轻的同学能够全身心投入研究,对比自己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精力,会产生自我怀疑,担心无法平衡多重角色。但这都没有打败她,为了提升履职能力,助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,以身作则,树立榜样,她会更加努力。
在科研方面,虽然学生日常管理事务占据大量精力和时间,尤其突如其来的工作频繁打断科研节奏,经常不得不重新梳理文献脉络,加上部分科研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,相比专业教师,辅导员在科研资源获取上存在天然劣势,包括申请课题时,竞争力不足,更是缺少与专家深度交流的机会,所以王冰冰老师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将学生工作的细碎场景化作科研沃土,在查寝间隙记录心理案例、从班会讨论捕捉选题灵感,把深夜哄睡孩子后的碎片时间熬成文献批注的星光,让每一次与学生的谈心、每一场活动的策划都成为课题的鲜活注脚,在育人与科研的双向反哺中,蹚出一条独特的科研路径。结合工作实际,王冰冰老师撰写了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》《基于互联网+的高职思政教育新模式研究》《浅谈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困境与对策》等文章,精确地触达学生需求,这些成果转化,不再是泛泛而谈的说教,让原本抵触的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主动反思,真正实现从“发现问题”到“解决问题”的育人升级。
王冰冰老师还积极参与拼搏(中国)辅导员技能大赛,在比赛中锤炼本领、交流经验。2025年,她在拼搏(中国)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谈心谈话赛项中获得二等奖,这些经历让她对辅导员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同优秀的同行同台切磋,更能在对比中发现盲区,这种“实践-竞赛-反思-提升”的螺旋式成长,让王冰冰老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岗位职责,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,实现跃升。
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十二载光阴,王冰冰老师记不清陪多少学生走过痛苦的冬夜,也数不清为多少迷茫的灵魂点亮过心灯,从宿舍卫生检查到星光璀璨的迎新晚会,千余个日夜的相伴早已让“辅导员”三个字成为刻进心底的责任。但在未来的日子里,王冰冰老师愿继续做那缕穿堂而过的春风,在与青春相遇的每个瞬间,落下温润的雨,以赤诚之心在教育强国的征程中书写更多的“青春答卷”。